農用地膜在我們北方地區農業種植中廣泛應用,地膜覆蓋技術,因具有抗旱、保溫、增加農作物產量的效果而被推廣使用。然而由于地膜的可降解性低,殘留地膜破壞了土壤結構、阻礙根系生長,導致農作物減產。
大量的農用地膜重使用、輕回收,使廢舊地膜對土壤環境污染的問題日趨嚴重。往年地膜都是在來年春播前進行回收,田間地頭、道路兩旁的樹枝上、房前屋后掛滿了廢舊地膜,影響了人居環境。由于地膜的留地時間長,被牲畜誤食,造成死亡,給群眾造成一定經濟損失。推廣地膜清理回收,有利于防治農田土壤殘留地膜污染,保護耕地資源。
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今年初發布的《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要求,“十四五”期間,大力推進廢舊農膜機械化撿拾、專業化回收、資源化利用,建立健全回收網絡體系,提高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和處置水平。加強農膜回收重點縣建設,集成推廣典型回收模式。
今年農業部提出了“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”,其中之一就是以西北為重點的農膜回收行動。要求以棉花、玉米、馬鈴薯為重點作物,以加厚地膜應用、機械化撿拾、專業化回收、資源化利用為主攻方向,在甘肅、新疆、內蒙古等地區建設100個治理示范縣,連片實施,整縣推進,綜合治理。
據介紹,廢舊農膜的主要利用方式有兩種:一種是將農膜粉碎、清洗后,通過熱融、擠出生產再生塑料顆粒,之后深加工為聚乙烯管材、塑料容器、滴灌帶等;另一種是用雙軸撕碎機將農膜直接粉碎,混合一定比例的礦渣,加工生產下水井圈、井蓋等再生產品。
2017年,農業部在甘肅、新疆和內蒙古建設100個地膜治理示范縣,加厚地膜全面推廣使用,回收加工體系基本建立,示范縣當季地膜回收率達到80%以上,率先實現地膜基本資源化利用。
目前大部分地區地膜回收主要以人工撿拾為主,地膜機械回收技術還不成熟,沒有很好地解決回收率低、與秸稈和土壤分離等問題,回收作業成本高、效率低。
業內專家認為,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屬微利行業,應盡快研究制定對廢舊地膜回收加工企業的扶持優惠政策,如擴大資源再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,并在用水、用地、用電及信貸等方面給予優惠等,逐步健全廢舊地膜回收加工網絡,扶持建設一批廢舊地膜加工和收購網點,鼓勵地膜生產企業回收廢舊地膜,推廣“誰銷售誰治理”“舊膜換新膜”政策試點,鼓勵農民和農機服務組織回收舊地膜。